顶得住,扛得起,勇担使命——为生命坚守的急诊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白衣执甲,最美逆行,他们不辞辛苦连续奋战,用生命捍卫生命。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他们就是kok全站版app的急诊人。
自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来,医院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是突发情况最多、急危重病人最集中、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人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争分夺秒”
“多大岁数了?”“发烧了几天?”“有咳嗽咳痰吗?”“有什么基础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
晚上11点时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休息的时候,而三中心医院急诊科正是最忙碌的时候,正在值班的副主任医师杨亚芳用沙哑的嗓音一边向患者家属询问情况,一边快速评估病情。突然,心电监护仪中血氧饱和度监测和血压监测发出急迫的报警声,“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下降,立即建立两组静脉通路,高流量吸氧,采动脉血气…….”“患者家属,现在患者病情危重,请你做好思想准备。我们全力抢救……”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地抢救,患者病情平稳,收入呼吸内科继续治疗。脚步声、咳嗽声、监护仪的报警声交杂在一起……这一幕做为24小时不熄灯,全年365天有人坚守的急诊人,是最近一段时间最为熟悉的片段了。
保定这座富有文化底蕴被誉为尧帝之乡、北京南大门的古城,突然之间成为了第一批受疫情攻击的城市。面对首轮疫情的攻击,三中心急诊人没有退缩,备下充足物资,做好战斗的准备。
“大爱无疆”
随着保定抗疫全线启动,10月28日,急诊科主任任雪静被选派到方舱支援,留守在科室的兄弟姐妹们则升级防护级别,录制穿脱隔离衣小视频,进行院感培训,正常接诊患者。
11月22日开始,1名大夫和3名护士陆续被封控在家和酒店。虽然医护人员数量不足,但医护工作者们不退缩,全员调整方案。同时,远在方舱的任主任也将方舱好的经验传授过来,进一步规范布局,继续坚守。
11月24日,为积极响应医院闭环管理,急诊科医护全部留守在医院。急诊科年轻医护比较多,孩子普遍小,正是离不开人的年纪,但是他们却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护士李幸然早早将3岁的孩子放在了望都的母亲家;护士史晨彤家里7岁的儿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护士刘云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不到3岁,一个7岁,把孩子姥姥接过来照顾;而护士长刘娟的丈夫也是医生,爱人在发热门诊值班已几天没有回家,只能把孩子交给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崔艳滨大夫的妻子已经去方舱支援,家里只好把孩子姥爷接来……
白天他们穿上白衣成为白衣战士与疫情作斗争;晚上,顾不上一身疲惫,没有一丝停歇又赶紧去领物资,为大家更好的休息做准备。这些天里,大家没有时间洗澡,用护士戎昶豪的话说“没关系,擦擦就挺舒服”。睡觉也是碎片式的,但是大家没有一丝怨言,因为医院是大家的根据地,大后方。在这段时间,后勤部门的同志们为大家订餐、送餐,还买来了水果,送来了热水器喷头……大家始终坚信我们的医院、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肯定能战胜疫情,困难只是暂时的。
“战斗到底”
疫情在前,责任在肩。为更好的掌握科室内人员身体健康动态,大家每天自测体温和抗原,在工作群中接龙汇报。在高强度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下,全体医护相互鼓劲,一直坚守岗位。直到11月27日,急诊科出现第一例核酸检测异常的工作人员,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大家所有的心理防线突然崩塌!这时候,院领导和护理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大家又一次鼓足勇气和信心,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加强防护培训和消毒工作。
在抗疫最为激烈的阶段,急诊科的工作量骤然增加,而医护的数量却在下降。医师高辰返岗后,因为过于劳累,出现心率不齐,心动过速,每分钟心率达到130多次,而他只是吃了一片倍他乐克又继续工作。副主任医师郭朝辉在帮助一名“120”急诊重症患者家属抬担架时,手指被夹破了也顾不上处理,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护士李幸然经过一夜未眠的抢救工作后,通过手机视频看到一个多月没见的孩子时,泪流满面,挂断电话后又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急诊患者中有一些是当下找不到家人和无主流浪的患者,三中心急诊人秉承生命至上的原则,积极救治,在患者留观期间,除了每天的治疗外,还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与此同时,犬伤门诊保持正常接诊,每日接种人次达50人次。
急诊之急牵动着大家的心,在全院科室人手紧缺的情况下,院领导和护理部紧急协调人手支援,临时组建团队,大家相互抱团,彼此鼓励,无所畏惧,一路前行,不分昼夜的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急诊科就是与病毒相接的“前沿阵地”。艰难时刻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在兄弟科室和后勤部门大力配合下,急诊人以身为盾,顶得住、扛得起,用生命守护生命!在此,向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你们,致敬!